优实力教育:2019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汇总解析

  选择题答题技巧


  一、题型特点


  通过历史史实考察条件原因目的结果影响意义评价等,比较特点本质.


  二、高考选择题的结构


  (1)通过现象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或实质


  (2)通过现象考引发现象原因、背景、条件和目的


  (3)通过现象考现象产生结果、影响、意义和评价


  (4)通过现象考查历史现象对应的史实


  三、三项原则:


  1、材料至上:认真分析材料,抓句子主干,重点剖析关键字词,明白材料的感情色彩和论述倾向。很多时候,一个关键字词的正确解读,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。


  2、看准设问:设问决定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剖析材料,更决定了该以何种方式来甄别选项。通常情况下,设问是开放性设问,即这体现了、这说明了、这意味着,此类设问是对材料至上原则的再一次肯定和强调,影响不大,也就不存在“看准”和“看不准”的区别了。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限制性设问和逆向性设问,如,这从本质上说明了、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,或者是,这违背了什么、以下表述不恰当的是等等。对于这些设问,一定要看清楚,否则,极易出错,也正是基于此,才设置了“看准设问”这一原则。


  3、推理严谨:首先要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:因果关系、内外因辩证关系、量变质变辩证关系、整体部分辩证关系、偶然和必然的关系。


  接着便是要分清试题类型。试题分三类:阅读理解类、知识运用类、逻辑推理类,对于第一类试题,基本不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,主要考查学生们的汉语言理解能力,因此基本上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,这类试题在12年和13年高考中较多出现,但并不是当下高考的发展趋向。第二类试题则侧重于考查考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,当试题对知识的依赖程度较高时,如果没有相关知识,是很难做出来的,这便凸显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,同时也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,即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查。第三类是前两者的综合,但思维难度要超越前者,更加侧重于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。


  严格来说,推理是无处不在的。只不过前两类试题,逻辑关系比较简单,只有第三类试题特别凸显对逻辑关系的考查,学生们也大多是因为逻辑关系不清而失误。


  四、三项能力


  1、阅读理解能力:完整、准确、合理地获取和解读信息,并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来甄别选项。


  2、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:根据材料信息来确定时空范围,并由时空范围确定当时的宏观背景,在宏观历史背景的指导下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;同时,明确这一时空范围内的一些常态因素,并巧用常态因素来排除不符的选项。


  3、逻辑推理能力:利用材料或背景知识来进行基本的逻辑推理,排除不符逻辑的选项。


  五、选择题失分主要表现


  1.审题有误:忽视题干所给时间(时期)空间限制、不清设问


  2.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


  3.历史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固:如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,不能把握本质内涵;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等


  4.历史基础能力较弱: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


  5.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欠缺:如: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;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(矛盾、目的)和根本原因(矛盾目的)等等。


  需注意以下几点:


  1.注意时间2、把握设问关键词3注意材料主旨,看选项是否符合主旨信息


  六、选择题解题三个步骤


  1.看题干:


  时间、空间、中心词、问题类型和语气。


  (1)时空呈现方式


  显性呈现隐性呈现:


  特殊人名、地名、特定名称、专有名词、历史事件等。


  (2)关键词或材料主旨


  简述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如何体现“公天下”的?


  (3)问题类型:考背景、考本质、考影响、考对应史实。


  2.辩选项:


  表象、背景、本质、影响、干扰项。


  3.想基础:联系基础知识,精确点击。


  4.题干语气如有转折递进,考查重心一定在转折递进部分。


  5、注意专有名词、特殊地名、特定名称、特殊名称、特殊图片


  七、做选择题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


  1.非绝对原则:题干中某个选项非常绝对,一般来说是错误项。


  2.最近原则: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。


  (1)考根本目的: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,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统治。


  (2)以时间为突破口:①由题干所给特殊时间联系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。②题干中所给时间往往不是我们所熟悉的,此时可考虑与所给时间最近的我们熟悉的时间及所对应的事件。


  (3)考查对外政策的出发点: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。


  3.全面原则: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反映题干意思就是正确选项。


  4.相似原则:四个选项如果有两个或三个意思相近选项,一般来说这些选项是应予以排除的。


  5.对称原则:亦称映射原则,指的是选项内容必须与题干内容或核心对应,即点对点,面对面,重心对重心。


  6.比较原则:题干中有比较项目,可考虑选项中的比较选项,否则不考虑。


  7.材料至上原则:选项正确,但不符合材料信息,果断排除。


  8.选项原则性错误:


  1、无关,离材料信息较远,基本没有体现。


  2、有关,但只是对题干的再描述。,没有作答设问。


  3、不符。具体分为4种,不符合材料具体信息,不符合设问要求,不符合相关史实,不符合逻辑。理解到位,推理严谨,只要发现一个不符,便可直截了当地将其排除。


  9.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、总结。


 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,对完答案就没事了。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,错误的问题,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,是思维、还是心态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。对于做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,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,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,这次对了这个问题,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?


  选择题答题技巧:


  1.注意将材料提供的新情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。调动已学知识来理解分析题干与选项。


  2.注意看关键词。(而且,但是,然而)


  3.注意看标点符号。(…。;“”()等)


  4.注意看后半句话。(往往是题眼)


  5.注意看设问角度。(尤其是否定式设问)


  6.注意看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正确,是否与题干相关,是否曲解题意,是否出现了绝对化词语,是否出现三个同质选项。


  材料题解题技巧:


  ①按分找点,10分找5点;


  ②显性信息找完找隐性信息;


  ③根据材料全方位提取有效。


  ④史学科研究基本方法:从材料出发;


  ⑤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解读—复述—概括


  材料中的表面信息(显性信息)是可以直接阅读或观察到的信息,而深层信息(隐性信息)则是把表面信息与已知的有关信息相联系,做出正确推理才能得到的信息。


  1、先看设问: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、答案来源,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,按分找点,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。


  2、读材料:长文分段;短文分句;一句分成份。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、引言、出处、所给的时间等信息。尤其是材料出处放在材料前面,答题是肯定有用。括号-注释;分号-并列;省略号-两头不可省。注意从材料的开头、结尾、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。


  3、提取信息时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,提出有效的(设问中的定语…的),去除无效的,提完显性信息,再分析隐性信息,按分找信息点。


  4、作答时要最大限度地(显性信息、隐性信息)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及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。题干中给出“依据材料”,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。处理材料时注意:同类的要概括,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。不能抄原文要处理材料。


  5、用词要准确、规范、逻辑严密,要有文科功底。


  6、答案要保证卷面“四化”(要点化、序号化、段落化、工整化)。


  1、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


  2、忌对材料“一扫而过”,匆匆忙忙直接凭感觉答题。


  3、忌单只依靠材料答题,要紧密结合所学内容,“知识迁移”。


  4、忌答非所问,辞不达意,杂乱无章;


  5、切忌写一大段,没有要点序列,让阅卷老师满卷子找点。


  启示:


  1.材料解析题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点,通过阅读材料,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总结有效信息,进行分析,准确理解题意要求。


  2.材料完全脱离课本,采用全新的信息,并规定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。这就增强了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。


  3.运用历史的语言如由表及里,由此及彼等。由表及里,就是探寻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多层次意义,透过现象看本质;由此及彼,则是寻求此事物与彼事物或彼事物与此事物的联系。


  4.采用新的评分方法——层次评分;对题意的理解分析要求提高。


  5.在学习过程中,要牢牢把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基本的历史联系,找出事物(史料)之间的联系,通过对史料的分析,透过现象进入事物的本质。


  6.要针对所学习的知识,由表及里、由此及彼,回答好“是什么?”、“为什么?”、“怎样做?”等类问题。


  7、思维启示: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注意训练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,以便能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;做题时要按照题目的要求科学的组织答案。



  咨询热线:0371—55900591(杨老师)


 
QQ在线咨询
客服热线
19949282565